大陸今年1-9月境內投資者對外直接投資總額高達1342億美元,僅9個月即創下歷史新高紀錄,且首度從資本淨輸入國成為資本淨輸出國。意味中國大陸歷經30多年經濟改革,已成為資金的源頭供給者。兩岸經濟關係緊密,台灣是大陸資本輸入主要來源地之一,大陸對外投資火熱,台灣不但未能分享大陸資金,事實上全球資金都遠離台灣。自2008年到去年底,台灣外人直接投資金額均未達百億美元。今年扣除掉美光併購華亞科及荷商艾司摩爾併購漢微科所需資金,外資僅約35億美元,創近10年新低。

大陸資本輸出暴增,與《十三五規畫》「企業走出去」政策精神相電動床一致,也是《中國製造2025》中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的重要關鍵。這一波資本出走潮,主要集中於對外投資併購,今年前3季併購項目達521個,實際交易金額674.4億美元。一些具有全球重要戰略地位且掌握關鍵技術的跨國企業,成為陸資企業的併購對象。陸企對外直接投資創新高,除掌握資源與技術戰略意義外,還具有創造人民幣長期穩定環境的因素。



if (typeof (ONEAD) !== "undefined") { ONEAD.cmd = ONEAD.cmd || []; ONEAD.cmd.push(function () { ONEAD_slot('div-inread-ad', 'inread'); }); }





根據人行統計,今年1-9月中國外匯儲備減少4404億美元,但其中1342億美元(30.5%)為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這類主動式的資金出走著眼的是長遠利益,換句話說,人民幣這波貶值趨勢,帶有以短期陣痛換取長期利益的意味,並非外界疑慮外資正大舉撤離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出現警訊。

站在國家戰略發展角度,大多數國家經濟發展普遍存在一個通則。亦即,國富民強之後,就會開始追求整體品質與水準的提升。過往中國在早期經濟發展階段(經濟改革初期),採取的政策是招商引資,重點置於如何妥善利用外資扶植自身產業發展。當產業發展成熟就會面臨瓶頸,此時必須尋求生產與技術提升,企業走出去向外併購,是突破產業轉型升級困境有效策略。

最近10年,台灣仍然是國際資金的重要投資對象,但其中絕大多數屬於套匯與追逐股市短期獲利的「熱錢」,快速進出,直接投資金額卻呈現「急凍」。其中除台灣內部缺乏好的投資機會因素外,政府排拒陸資心態更是主要因素。

年初大陸紫光擬入股力成及南茂兩家封測廠,董事會已經通過,立法院卻拒絕放行,投審會至今未排議程。大陸立訊投資入股美律案、大陸數位影音串流平台愛奇藝申請在台成立子公司案,都因為陸資背景關係,被投審會、文化部等相繼退件。新政府打算對陸資長期拒絕、擱置、停擺,讓陸資知難而退。

一味排拒陸資好嗎?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曾指出,在企業全球高度競爭環境下時效相當重要。企業發展排除大陸,機會與市場就少掉一半。理性的政府不應一律限制,而應有條件開放陸資投資,尤其IC設計業。只要不涉及國家安全或不利台灣產業發展,都應考慮開放。目前台灣仍有足夠軟實力吸引陸資企業目光,一旦過了擴張期,大陸藉由併購取得技術後,台灣的優勢就消失殆盡。過去兩岸金融市場開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01年中國加入WTO承諾5年後全面開放金融市場,台灣因意識形態作祟缺席了這場盛會,台灣獨有的兩岸金融優勢,隨著西方金融業競相湧入大陸市場而流失。此情此景彷彿又要重演。

我們不應、也沒本錢排斥陸資來台,反應鬆綁相關規定,因為時間不等人。特別是《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第8條,針對經濟上具有獨占、寡占或壟斷性地位;政治、社會、文化上具有敏感性或影響國家安全;對國內經濟發展或金融穩定有不利影響等陸資企業,不得來台投資之認定,須大幅放寬,甚至修訂法條明確賦予定義,而非模擬兩可。否則就會像美律及愛奇藝一樣台灣電動床工廠,即使沒有實質的壟斷性地位與文化敏感性,也會被認定有,進而被打回票。

陸資,不是洪水猛獸。當全世界張開雙臂迎接這股新勢力時,台灣卻一味地關起門來將其拒之門外,只會坐實台灣沒有世界觀的批評,對台灣國家競爭力的累積更不利。

(旺報)

g3fU5n7y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