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調查發現,大陸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中華鱘」,目前得到確認的唯一產卵場「葛洲壩壩下產卵場」,2013年至2015年連續3年,未發現中華鱘自然產卵跡象。有專家推斷,不排除中華鱘更換產卵產地的可能性,但尚無法證實。

被譽為「水中大貓熊」的中華鱘,是中國大陸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之一,在地球上存在已有1億多年歷史,牠作為一種大型溯河產卵洄游性魚類,中華鱘主要分布於東南沿海大陸棚水域和長江中下游主支流。



if (typeof (ONEAD) !== "undefined") { ONEAD.cmd = ONEAD.cmd || []; ONEAD.cmd.push(function () { ONEAD_slot('div-inread-ad', 'inread'); }); }





可能找到新的產卵場

上世紀80年代,湖北省境內的葛洲壩水利工程,阻斷了中華鱘的洄游通道,讓原來分布於金沙江下游和長江上游600多公里江段的16處以上的產卵場,都無法再被中華鱘利用。經專家鑑定,目前中華鱘產卵場僅葛洲壩壩下一處,但2013年,這裡首次未監測到中華鱘自然產卵,接著2014年、2015年同樣未監測到中華鱘自然產卵。

2015年上半年,科學家們在上海市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監測到為數眾多的中華鱘幼魚。專家推測,中華鱘可能已經找到了新的產卵場,不過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副所長李志遠表示,目前尚未就中華鱘是否找到了新的產卵場作出明確結論。

現已進入中華鱘產卵期,大陸有關部門單位正對今年中華鱘的產卵活動進行監測。

地毯式搜長江尋蹤跡

2015年底至今年初,大陸國家有關部門在湖北宜昌至安徽安慶1041公里的長江江段,召集近200名專家,共同參與中華鱘產卵場大型科考活動。這是繼上世紀80年代後,大陸再次針對中華鱘產卵場,所進行的大型科考活動。

據專家說法,若連續3年未發現自然產卵跡象,說明中華鱘的群體數量變得相當稀少,中華鱘洄游個體數量如今已降到百尾以下。正因如此,大陸也正著手進行人工養殖中華鱘的技術突破。

小 靈 通中華鱘

鱘是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魚類,中華鱘學名:Acipenser sinensis,成熟體長約介於1.7至3.1公尺,外型呈紡錘形,頭尖吻長。夏秋兩季,生活在長江口外淺海域的中華鱘洄游到長江,歷經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擊,回到長江流域產卵繁殖。產後待幼魚長大後,再回到海中生活。(戴孟錚)

(旺報台中公司註冊)

g3fU5n7y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